齐卫平:党的二十大推进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斗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作出的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覆盖党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党的建设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52引领“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勇往直前,必须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17推进理论创新是奋斗新时代新征程极其重要的大事情,党的二十大部署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结出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一、增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自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1这86 个字形成大会的鲜明主题。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指出:“大会认为,报告阐明的主题是大会的灵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1]61党的二十大主题,是对新征程上必须举什么旗、坚持走什么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作出的郑重宣示,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树魂立纲。
党的二十大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了突出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被纳入党的二十大主题词之中,报告有三处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强调,要求全党始终坚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36。人民大会堂二楼眺台悬挂的巨大标语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亮眼醒目。党的二十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发表讲话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2]。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必须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宣示,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支撑。
“伟大建党精神”重大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揭示,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4句话32个字凝练其深刻内涵,伟大建党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时,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全过程。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的内涵相辅相成,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信仰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铸魂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党的性质宗旨,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品格,展示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风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突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取向。伟大建党精神的这些内涵凝练和思想构成,荟萃了党的百年奋斗所形成伟大精神谱系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表现的意志品质,构建了内容丰富、多姿多彩、代代传承的革命精神谱系。从绵延不断的精神世界发展中串联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时期孕育诞生的革命精神长链,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创造出重大成就和非凡奇迹提供了动力来源和力量保证。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和一系列风险挑战,始终焕发生机活力、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重要秘钥。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跨越时空、穿越历史、永不过时。党的二十大突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要求,旨在激励全党把党的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党的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在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新发展中把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要郑重宣示,全党必须恪守伟大建党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要求,必须加深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升全党的精气神,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自觉和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二、树立“三个务必”新的座右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2这“三个务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前言部分加以强调,重要性突出。时隔70 多年,这“三个务必”以继承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为基础,树立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的座右铭。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谆谆告诫,深深刻印在全体党员的心里,始终在党的建设中成为思想和实践的遵循。“务必”意味着约束性的要求,形成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导向和规范,对党员品行起到引领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党性淬炼的座右铭。“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思想一脉相承,体现革命传统的光大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同时,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出发,立足时代的新要求和奋斗的新使命,提出务必遵循的新要求,体现创新党的建设的新成果。
“三个务必”完整保留了“两个务必”思想,增加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两个新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优良作风,进行伟大斗争,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内容非常丰富,许多重大观点和深刻结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提出“三个务必”的要求,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凝练,体现党中央基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要求对坚持“两个务必”作出的新思考。
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摆在“三个务必”首位,意味深长。从党的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看,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加以揭示,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新的话语表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决定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对中国人民长期夙愿的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就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在讲,目的就是提醒全党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不要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4]15党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把初心使命铭刻于心,“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4]16。“三个务必”突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强化了党的宗旨性质,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恒心和意志。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两个务必”的思想内核,从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个告诫的初衷看,侧重从保持党的作风角度向全党敲响抵御“糖衣炮弹”袭击的警钟,体现出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就形成了应对执政考验的高度自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5]17。中国共产党在70多年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此塑造起来的形象成为认知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方面。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砥砺全党胜不骄、败不馁,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在挫折面前激昂斗志。“三个务必”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发扬光大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提出了新要求。
提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新的务必要求,彰显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勇毅前行的实践品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成为党中央领导人和党的文献中反复使用的话语。党的十九大把“伟大斗争”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之一,号召全党“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6]1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坚持敢于斗争”是其中之一,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7]6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8]71新时代十年,党和人民正是因为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才创造出一系列重大成就,才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座里程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务必保持的意志品质,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新征程肩负伟大使命的清醒和坚定。
作为党的建设新的座右铭,“三个务必”是一个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个务必强化党的性质宗旨,第二个务必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第三个务必坚定党的意志品格,“三个务必”相辅相成,体现紧密的逻辑关系。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必然要求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彰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品格。“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又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发扬的优良作风和体现的意志品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始终把“三个务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形成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庄严历史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6自建党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百年奋斗谱写了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反对把他们的学说当作教条,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不断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篇章。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准则,但科学理论只有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彰显真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树立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得益于对教条主义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照搬马克思主义导致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挫折,使党以沉重代价形成、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促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孕育诞生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孕育诞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孕育诞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上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次次飞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之树常青才能指导实践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1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的显著特征,只有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中才能充分彰显。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两个行”的论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话语。党中央首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话语表述。2021 年7 月1日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新的归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8]10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加上了“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的新论断不是语意的重复,新话语的建构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把它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机理。“两个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两个行”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彰显真理力量的中国创造性经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从思想和实践上激发了马克思主义旺盛活力。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历史责任,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光荣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6]44-45。从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结构说,作为摆在首位和具有根本性建设地位的政治建设,必须以属于基础性建设的思想建设为根本保证。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结出丰硕成果,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思想引领作用。
坚持“两个结合”与领悟“两个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把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为党的历史责任,突出的是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迈上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切实贯彻执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实践,“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1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全党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重要思想。这些重要论述体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运用,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
四、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8。这个新的中心任务,把党始终不渝的追求、接续奋斗的目标、实现伟大的梦想融合起来,形成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使命新担当。
党的百年奋斗表明,党的建设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党的建设具体要求和发展面貌也各呈特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作了概括,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建设都服务于党的主要任务。党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党的中心任务不断更新,既定的任务完成了,下一个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党的中心任务,构成党不懈奋斗的历史全链条。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是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接力跑。党的事业千秋万代形成一棒传一棒的接力赛,完成前一棒才能为跑好后一棒奠定基础,最后的冲刺取决于每一棒的成绩积累。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党和国家事业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7]23。经过5 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到2021年,经过40多年的奋斗,终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这个重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党和人民的历史自信。党的二十大用“从现在起”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标志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从“开启”到“迈上”的转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后,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新的进军号。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赋予实现伟大中国梦以新内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梦”这个概念形成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话语,揭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内涵,凝练中国人民长期夙愿的内核,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9]3。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展开,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就是为人民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过程。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务包含三个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关键词都不是党的二十大的创新概念,党的文献中早就作出过表达。毛泽东同志在1964 年12 月就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0]341。1979 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奋斗目标时就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11]49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党经常使用的话语。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务把这三个关键词相连接,尤其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表述,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从更加深刻的含义上提升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境界追求。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揭示未来20 多年党和人民努力工作的新目标。百年来党在实践中明确一步步奋斗目标,激发党和人民的前进动力。成立新中国,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构成党确立新奋斗目标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从提出“三步走”战略,到形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成全面小康的努力,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十五年”的步骤,21 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随着实践的深入越来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为在振兴民族历史征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倍感振奋和自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实践,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发扬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精神,开创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以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务,将贯穿未来20多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全过程,落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伟大胜利的各环节,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一切努力都将聚焦于党的这个中心任务。
五、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18近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历史轨迹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都不是靠拄着别人的拐杖而成功的,搞现代化也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依葫芦画瓢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作为。党的二十大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鲜明昭示了“走自己的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迄今已40 多年,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和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发展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愈益深刻,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丰富论述,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认知现代化的思想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思考,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中。这个重要讲话第一次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五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8]123-124。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进一步论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的内容阐释,更加清晰地勾勒了党领导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党的二十大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0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特色的根本遵循。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显示厚重的分量。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建设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从探索新中国发展道路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实践已经用充分的事实证明,在中国要走通现代化道路必须有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优异答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色鲜明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诉求,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为世界发展和为人类文明作更大贡献的志向。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以突出强调,揭示了我国现代化与世界上现有国家现代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而打造出崭新的样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强党的建设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中,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最大国情,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等重大结论,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12]61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其中的思想逻辑值得深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13]138,这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核心思想。自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来,“社会主义”一词就与共产党人的实践连在一起,形成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不断演进。然而,一些思想异变在形形色色的政党中产生,诸如民主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的渲染,扭曲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从这层意思上说,党的二十大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整表述加以揭示,就从理论上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个政治宣示作出了注脚。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中国共产党取马克思主义之真经,得社会主义科学真理之真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7]26。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发展中,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确保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伟大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大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52-53提出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的重大命题,本身体现的就是党中央对深入推进党的建设问题保持的清醒和坚定。
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深刻含义不在于规模大小的考量,而在于先进本质的追求。大党小党是相对而言的,任何政党只要形成一定数量上的组织规模就可以称为大党。中国共产党从建党时仅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 600多万党员的超大规模的政党,体量之大世界少见。在世界政党政治实践中,大党往往把自己的组织规模当作竞争优势,追求数量扩大却忽视政党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不仅优势显示不出来,而且还陷进疏于治理而遭遇竞争失败的境地。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党丢失了执政地位,苏联共产党也在发展成为拥有2 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时轰然倒塌了。马克思主义强调质量重于数量的党建思想,在扩大党的组织规模时更加注重党员的品质。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大命题,许多理论工作者对我们党面临哪些独有难题进行了研究。本**调的是,研究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这个重大命题,更要弄明白必须注重在哪些方面保持清醒和坚定。
首先,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在党的根本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抓住“牛鼻子”,在党的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和坚定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概括过党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二是“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14]。这两个根本问题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宗旨,鲜明体现党的政治立场,全面诠释党的价值取向。只有在这两个根本问题上不犯迷糊,才能把握住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其次,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对“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中国共产党不仅组织规模的块头很大,而且又是历时弥久的百年大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大党治理问题,强调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是很不容易的,要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凸显了大党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8]544,必须始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全面从严治党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巩固新时代管党治党取得的成果,必须以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中迈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步伐。
第三,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贯穿党的建设的主线,关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坚守和维护。随着党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事实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来就不会像锁在保险箱里那样安全存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它不会一成不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仅不可能一下子排除掉,而且还会在时代发展的环境下滋生出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新病毒,如果不及时清洗、消毒、切割,就会积小疾为大患,最终酿成致命性后果。必须清醒认识到,树大招风,政党成员越多、组织规模越大,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素的影响面就越广,受侵蚀的危险系数就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8]13-14。这“三个不变”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供了指南,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在强化兴党强党的责任担当上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政党往往面临时空变化对磨砺意志构成的严峻考验。“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15]7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非常精辟地揭示了党的立场坚守和使命担当必须经受住历史方位的空间变化和光阴流逝的时间变化考验的深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还反复强调不要忘记我们党是从哪里出发的、要到哪里去,决不能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初心、丢弃了使命。尤其是在党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掌声、鲜花、赞誉、光环越来越多,很容易在陶醉中麻痹思想,弱化兴党强党的意识。党中央强调,必须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前进征程上必须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强化兴党强党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中保持清醒和坚定的必然要求。
七、丰富党的自我革命价值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1]12明确提出“第二个答案”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时,在这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8]541党的二十大把这个论断写到报告中,加重了坚持党的自我革命的分量。
强调党的自我革命思想逻辑是回应“赶考”问题。1949 年3 月23 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军,他与周恩来的一段对话彪炳史册。毛泽东同志用“进京赶考”的说法比喻党即将面临的执政考验,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6]470。“赶考”的这段对话与4 年前他同民主人士黄炎培的“窑洞对”谈话遥相呼应,表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谨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第一个答案,加强权力监督,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敬畏权力、慎用权力、规范权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内外监督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第一个答案。同时又基于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必须坚持自我革命,为形成第二个答案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观点犀利。他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7]589,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17]590,“要兴党强党,保证党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实事求是认识和把握自己,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17]591,“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这样做,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379。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坚持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指出“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7]70。揭示党的自我革命论断形成的深刻内涵,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作出自我革命的定位,含义十分深刻。自我革命精神贯穿于党的百年实践,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体现的就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党的自我革命与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思想上完全一致,但具有不同的意蕴。如果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方式的话,那么自我革命则是党性淬炼的整体性实践。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不止于“照镜子”“洗洗脸”、掸去黏附党的肌体上灰尘污垢和政治微生物的意义,更要求刀刃向内在自己身上动手术,自剜腐肉,割除毒瘤,杜绝后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1]57必须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和零容忍态度,增强反腐斗争的韧劲,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同向、综合发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二个答案的重大论断,丰富了党的自我革命价值内涵。自我革命蕴含着第一个答案和第二个答案相统一的思想,两个答案构成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8]549对党的建设来说,“外靠”是党自身域外的监督,形成外在施压的环境;“内靠”是党自身域内的治理,形成自我约束的动力。70 多年党的执政实践证明,外在施压和自我约束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党性淬炼的一对辩证关系,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才能不断提高清正廉洁的思想觉悟,才能增强抵御各种病毒侵染自身健康肌体的免疫力。因此,在强调必须坚持党的自我革命的同时,仍然必须一以贯之地强化外部监督。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个答案和新时代找到的第二个答案,对党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八、作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建设战略部署
加强党的建设是党的二十大的重点内容,大会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党的建设任务具有普遍性、连续性、贯穿性、整体性的特点,但针对推进党的建设突出问题、新的情况和现实的症状,每次党代会部署党的建设都会形成新的聚焦点,提出着力的新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新部署体现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建设布局整体发展的新思路。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作出的部署相比照,党的二十大围绕大会主题,既立足近期任务又着眼长远目标,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的思想,以七个方面的部署提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建设的要求,见表1所列。
从表1呈现的党的建设部署看,三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基本特点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展开,体现了对党的性质宗旨、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命担当的坚守。主要变化有四点:一是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重要地位,以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党的建设创新发展创造的鲜活经验为基础,从居于党的建设首位的新认识形成党的政治建设具有统领作用的重大论断。这是总结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创新实践的鲜活经验的重大成果,突出党的政治建设为党的建设把握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突出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问题,这是新时代加深认识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9]12。党的十九大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6]44。党的二十大把“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放在党的建设部署的首要位置,形成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三是深化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考,把坚持自我革命的要求作为党的二十大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部署。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我革命”重大概念,到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提出“勇于自我革命”,再到党的二十大把“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放在突出位置进行部署,体现出对“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敢于直面自身问题、敢于解决自身疑难病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勇气和意志。四是不断深化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形成步步深入的前进轨迹。从党的十八大宣示“坚定不移反腐败”,到党的十九大号召“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到党的二十大要求“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体现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规律的深刻把握。
表1 新时代十年三次党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加强党的建设部署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推进党的建设战略部署,是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政治定力,排除各种阻力障碍、战胜各种风高浪急的风险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由之路,走好全面从严治党必由之路。全党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以新的伟大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作者简介: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理论建设》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3-07 10: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