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2023-09-04 10:56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作出继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这是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是遵循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丰硕成果。
一、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就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提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为了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完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贯彻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几个方面的部署。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内在要求。150年前,恩格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条件出发,考察了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那些经济关系,即工业关系和农业关系,发现各个分散的活动有被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恩格斯反问道:“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同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含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证明了恩格斯在《论权威》中关于“趋向于日益扩大这种权威的范围”的论断。既然当代中国的社会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恩格斯写作《论权威》所处的时代,毫无疑问,新时代必然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坚持和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更高要求。
在国家“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之前,政治权威不会消失。巴黎公社的经验是砸烂旧的国家机器,教训是镇压反革命时心慈手软。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教训时指出:“要是巴黎公社面对资产者没有运用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哪怕一天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赋予更加深刻、具体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先后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军队、文艺、群团、金融、外交、国家安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全面领导。他反复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往往最能检验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政治三力”。红军长征时期,一、四方面军分裂,毛泽东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物质资金保障几近匮竭。毛泽东写了一张借条,让人找隶属于张国焘领导的四方面军的红十五军团的徐海东借钱。在接到毛泽东借款2500元的借条后,徐海东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中央,立即从并不富裕的全部家底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送交中央。毛泽东后来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的故事诠释了什么叫党性,什么叫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是如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生动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与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对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民主集中制”当作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紧密结合的制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在决策阶段,党中央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征求党内意见。党中央越是民主决策,决策越能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而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的心愿,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就越能坚决支持坚决执行,越能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二、以“灌输论”为理论基础的“凝心铸魂”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众多出身小生产者的农民教育提升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有的还成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史上的一个奇迹。之所以出现这个奇迹,是与党坚持不懈地施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严格的组织训练有着密切关系的。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扬注重党的思想建设的优良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明确回答:“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还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几个方面作出新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但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的逻辑,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原理的坚持和运用。
在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发展历史上,马克思、考茨基、列宁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一方面是从反对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群众的贫穷和困苦的斗争中产生,另一方面这种意识的最初归纳概括者是个别的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由他们传递给才智出众的无产阶级。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科学学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科学发展,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正确地总结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成果。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证明,单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不能自然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因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由于在经济、政治和精神上受奴役,工人群众绝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经费来从事这种艰深的专业理论的研究和概括工作。1901年底到1902年初,针对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错误,列宁在《怎么办?》里提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列宁在这里所指出的,一是要给工人灌输“阶级政治意识”,让工人了解和承担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的光荣历史使命;二是这种政治意识的产生,不可能来自工人同厂主关系的狭隘范围内,工人“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但无法从富有智慧的人民群众中自发产生,而需要由善于“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的杰出人物进行艰辛的理论总结创造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产生的能够正确判断时代发展大势、洞察亿万人民共同愿望,提出历史任务、明确未来奋斗目标的杰出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党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就要在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中,领悟这一思想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领悟这一思想如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提升;领悟这一思想如何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指引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
“凝心铸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如果党员干部能够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骨气,就必须于日常工作生活中补足精神之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专题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传承。
三、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
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致信恩格斯:“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这是首提“党的纪律”这一概念。1920年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需要有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组织”。共产党不是空谈家的俱乐部,不是自由散漫的普通社团组织,而是具有严明纪律的政治组织。革命导师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时,为世界各国的共产党组织注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基因。列宁认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那种鼓吹党是超阶级的全民党的论调,把群众与阶级混淆起来,把党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抹杀了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认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群众不是天然地自发地能够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仅仅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才能成为共产党的成员。将没有经过严格的思想教育和组织训练的普通群众直接纳入党内的观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要求。列宁说过:“只有共产党真正成为革命阶级的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把自己根本阶级的全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通过本阶级跟全体被剥削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取得这个阶级和这些群众的充分信任”。
维护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必须“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可以说,党的建设工作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是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否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不是先天产生的,党也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四大考验”“四大风险”将长期伴随着党的建设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由于一度出现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普遍存在。”这个概括完全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
对于具有先锋队性质的党来说,党风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不可等闲视之。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对违反党纪的问题,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这正是按照党的先锋队性质作出的维护党的先锋队性质的科学部署。针对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漂浮,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满足于做表面文章,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的做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党内出现“四风”现象,直接影响着党的先锋队性质。尽管新时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效显著,但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务必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这样的安排:“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从查办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有些官员信仰缺失,革命意志衰退,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还有的违法违纪官员在鬼神迷信里寻求精神寄托。对照此等与党的先锋队性质严重不符的现象,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这段话:“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就能深刻体会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不断革命论”是清醒坚定的全面从严治党的依据
十年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积累及新出现的党的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如下概括:“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每一位关心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人士,无不对当时的党风廉政建设的状态扼腕焦虑,痛心忧心。如何建设一个伟大的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掷地有声地公告全世界:“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年来,党中央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下定决心,排除千难万险,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兑现党的庄严承诺,回应群众期盼,取信于民,取信于全党。党中央接连打出党的建设的组合拳,形成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提出和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标准选贤任能,加强政治巡视,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动全党坚定理想信念、严密组织体系、严明纪律规矩”,义无反顾地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由2013年关于“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的判断,到中央纪委向十九大的工作报告提出的“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认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展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
十年过去了,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全党全社会关注的众多话题之一,就是在未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新时代党的建设向何处去,如何继续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对于大家关心的党的建设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明确的战略安排,回应了社会关切,鲜明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绝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后,我们党没有自我陶醉,没有自我懈怠,反而保持再接再厉、一以贯之的清醒和坚定。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这份清醒和坚定的理论依据何在?我们认为,其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论。最能代表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的论述当属马克思恩格斯提到的“四个直到”和“四个达到”。“四个直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50年3月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里提出的:“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断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中。”因此,共产党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四个达到”是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里讲到的: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如同人类医好某种疾病,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潜伏于身体内的病原体有可能再度繁殖或者变异,使疾病再次发作或反复发作一样,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将长期存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就时,尤其需要提高警惕,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实现“四个直到”和“四个达到”,是漫长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艰辛过程。对于胸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必须坚持不懈地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必须坚持不懈地清理腐化变节分子,必须坚持不懈地克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须坚持不懈地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为中国共产党不懈地全面从严治党和不懈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王传利,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